陌上人

【推文/腐向/诸葛亮中心/ALLcp】撷明月予怀【-上-】。

一依度:

撷明月予怀【-上-】。【-中-】【下】&文包。




文章:《昔年垂柳》、《衡阳雁》、《洪荒》&《花火》、《蒹葭》、《朱砂》。


cp:曹亮,瑜亮。




入圈大概也要五年多,想推一些文造福一下列表quq。丞相一直都是心头的白月光啊,从刚入圈的小亮吹到现在的理智粉,感觉自己的成长,但依然将他放在心头敬佩。


入圈来看过的文太多了,走走停停过了五年,才发现正剧向历史背景的文才是心头好,你也可以知道在下的口味啦【捂脸】。


拿出来的文都是自己看过好多好多遍不忍删除的,哪怕现在都会常常重温,泪水与感慨仍然能够充沛胸怀。


_


*所推的文都是腐向(即BL)。篇幅不定,长短篇都会有。结局HE/BE也都会有,但大部分为开放式结局。


*lof主只推自己喜欢的文,以下的文章并一定是最好的,但很合我口味。所以有感到雷的小伙伴可以在回复中提出来,但是勿喷谢谢w。


*CP为ALL×亮,大部分为1v1。由于lof主萌下克上,萌相爱相杀,君攻臣受是天雷,故所推文内不含简直要成为官配的玄亮文x。


*所推文中,先生的形象各有不同,或许有些文所塑造的他,让你感到“ooc”,可历史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记录呢?OOC不过是与众人心中对诸葛孔明的看法不同罢了。下文中,笔者笔下的孔明哪怕性格有所偏差,但都会有一颗救济世人的心。不要忘记lof主原本是个亮吹怎么会忍心看他被黑嗯,否则早就炸啦。


*不知道放出文章资源可不可以,所以会悄咪咪留文包,侵权就删除地址嗯。我会尽量找原地址,不过大部分文都是老文找不到了【叹气】。


*所有文评都是个人所写,转载须授权,谢谢。


 


以上大概。_。


_


【排名不分先后,只按楼主的印象来。】


【文章分为“强推”、“推”、“小推”三类,只按爱好,不按文笔剧情,不喜勿喷。】


_


【【强推】】《昔年垂柳》by胡说姬。




【CP向】曹操×亮,周瑜×亮。


【篇幅】中长篇;118KB;6w左右。


【结局】开放式结局。


【雷点】


*内容中出现三次肉,但并没有具体性描写。曹亮第一次H是曹相强迫。


*庞统与诸葛亮关系并不友善,开头即庞威胁诸葛的情节,但庞统死于孔明的计策之下。


*有张郃单箭头孔明情节,也有半强迫式的张郃×亮的肉。


*有角色死亡。其中包含都督死亡、曹相死亡的情节。


【个人看法】


少年的孔明,蕙质兰中,战乱中被曹相所扣,极其宠爱,纳为嬖宠;后经由水镜终于逃离,恨透折辱他之人。初出茅庐,至江东请求联盟时,与周公瑾互为知己,暗生情愫;然所忠不同,在赤壁之战后三杯断情,公瑾赠琴谱告别……后至入蜀,庞统以旧时许昌孔明在曹相帐中所抄账簿为威胁,孔明忧虑其嫉贤妒能,托赵云暗杀之。期间还有曹相派张郃写信求孔明归去啊,张毒害赵云让孔明以身换解药啦,曹相送鸡舌香五今啦,等等等等。具体细节还是去看文吧,文章非常值得一看w。


这是篇时间跨度极大的文,以诸葛亮的经历为线索,从孔明十四五岁的青葱少年时期到曹相去世时的四十二岁,已是历经沉浮的大丈夫了。文章由刘备决意入蜀前写起,回忆伴主线并行,过渡自然,娓娓道来孔明的少年时代和与众博弈的半生经历,详略得当,情节单排极为巧妙,高潮迭起,让读者意犹未尽。文章按照正史记载处理情节,基本符合历史走向,并没有演义扯出的情节(草船借箭云云),在孔明从师水镜前的少年经历有所自由展开。


全文文笔极佳,文言考究,文化气息浓厚,作者丰富的文学底蕴可见一斑。叙述与议论抒情相结合,记叙凝练流畅,抒情引人慨叹感同身受。且各个人物形象塑造也无比丰满,一颦一蹙,言谈举止,都能把人物性格特点描摹深刻,跃然纸上,引人无限遐思。


我最为惊艳情节不少,比如孔明怀念周瑜,以蒹葭相叹,道尽叹惋思恋之情;再比如孔明少时托身于曹府,与曹相贾诩答辩议论,各自展开观点,每一句都值得推敲;还有不少,希望诸君自行阅读,这绝对是篇值得细细品味的好文——从各种角度来讲。


另外,文中周瑜涉江取花以花相送的情节也非常惊艳。


【内容摘录】


落座之后,孟德端详了面前的少年片刻,但见他气定神闲,不卑不亢,不由得雅兴大发。沉吟片刻,从案上捡起一本书,道“君子为学,当知天下事,历代兴亡,将相贤哲,其志其行,皆依于史,故仲尼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此言何解?”


诸葛亮答道:“大贤之言,玄奥颇深,亮何能尽解其意?姑妄言之,儒门崇德重礼,《春秋》,言天子之事也。然既录天下事,便不免满页杀伐奸邪,无德无礼之行,盖世事如此。天下人亦从而得知行仁义之难矣。是故必有心意不坚之人见之趋恶远善,由是有此言。


孟德点头,又道:“世人因此有言,仲尼之言大而无当,不如荀卿韩非合于世道,你作何解?”诸葛亮答道:“言仲尼之言大而无当者,实乃断章取义。仲尼所言所教乃关乎人心,荀卿韩非之言关乎权谋,仲尼授者,为人之道也,韩非贾生言者,为人之术也,两者所言,本非一物,何来比较之理。贾生亦有言‘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有如此曲解,只可见治学之心浮躁。”


*


赵云去了,孔明缓缓落坐,闭目静思,羽扇轻轻叩打坐席。滑腻光洁的苇席,不知采于何水之畔,凉秋时节,白露成霜,苇草枯黄,伤心之人,隔河相望。那首如怨如诉的蒹葭,不知是何人所作。斯人已逝千年,诗却长存,留待后世失魂落魄之人共飨其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看似平淡言语,却含无限忧伤。何水阻人情思?是那天宇河汉,还是黄泉忘川?“公瑾啊,公瑾……”一时失神,这个名字流泄于唇边。思及故人,不由得悲从中来,心中叹道:“你我现如今天人相隔,不必再斗下去了,你英年早逝,时人悲之,又有谁知这独留红尘浊世之人的苦楚?你我二人,究竟是谁为更幸者啊。”


*


孔明告退之后,登车回府,内心犹自波澜起伏。“完美无瑕?”他冷笑着自语道,连主公也这么说,不晓得他若知道了当年许昌旧事,是怒是喜呢?“完美无瑕”,当日也曾有一人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那时他与那人共立于长江之畔,大江威严,滚滚东流,涛声如雷,雄劲长风吹得两人衣袂飘飘,那人的眼神里却有说不尽的柔情。“那思恋绵绵的目光是否也在怨我呢?”他每思及此事无不黯然神伤,然而逝者已矣,这思慕也不过如柳梢清风,无可依凭,只得消散于浩虚宇宙。


*


蒋琬去后,孔明徐徐站起,绕过桌案,行至窗前。窗外茂竹修修,微风过处,簌簌如叹,孔明不由得叹道:“草木有心,也为人悲,不知江东的桃花,是否不胜当日红…‥”


江东,花柳如烟的江东,前尘往事,恍如一梦,斯人梦影,每每寒夜孤卧,便缭绕不去,仿佛伸手可触,可一欲追去,便如朝露夕霭,消散眼前,指间只留清风,晓梦惊起,窗外月残。公瑾,你已去了这许多年,那天人姿容,温婉谈笑,早已没于黄土,化为尘朽。每思及于此,无不痛心于造物无情,竟忍心将这样玉质仙姿之人没于尘埃,任蝼蚁荼毒。天地之大,君之清魂何处可寻?


*


虽为大局与他三杯断情,却终不忍以卑鄙手段害他,毁他清誉。他二人虽困于势,又惑于情,周瑜却能兼顾妥贴,忠义两全,如此君子,为人之极尽也。盒底还有一张信笺,其色碧如春江,虽因年月已久,有些褪色,但兰香阵阵依旧浓郁。上面工整楷书,正是周瑜笔迹。但见写道:


“昔年垂柳,依依汉南,今日移别,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


回想这半生之事,不觉喟然。当日在许昌城下,柳林之中,公瑾一时犹豫,与他擦肩而过,此一生钟情,却是有缘无份。孟德掳了他去,得了他的身躯,却与他的心失之交臂。多年来,自己与这二人皆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中运筹帷幄。公瑾如流星过天宇,刹那间夺目眩采,却忽然寂灭于黄泉,英年早逝,瞬时芳华,只留梦影于牵挂他之人的心怀。曹孟德一生征战南北,霸业无双,文采风流,一世之雄,却因一时错念,既无缘与他,亦无缘于一统天下,想是要含恨而终了。还有为他所杀的师兄庞统,对自己谈论那闻所未闻的生死相随的张郃,虽为乱世英雄,亦是尘海痴人。而自己呢,当年踏入这乱世,原是要报己身之仇,可回首这么多年的风云岁月,此事早在心头淡去,压得他的心沉甸甸的已是别的东西。如梦浮生,到底何所求,即便聪明如他们几人,亦难免迷惘其间,如风中飘絮般相互纠缠于这茫茫红尘。 


建安二十五年,魏王曹操薨逝。消息传到成都,孔明正与百官议政。闻得此事,走出堂外,仰望天宇,但觉自己身上许多东西都随着一阵清风而去,思及这许多年来故去的人,他所爱的,他所恨的,他所惑的,他所杀的,他所负的,负于他的,逝者已矣,他心中有些地方却空落落的,往事一时虚幻得如浮光掠影。


 


 


【【强推】】、《衡阳雁》by胡说姬。


【CP向】曹亮。


【篇幅】中篇;87KB;4.3w。


【结局】偏BE开放式。


【雷点】


具体来讲,我觉得胡说姬大人的文没啥雷点,所有情节安排妥当,完全不会产生什么exo的感觉嗯。


硬要说,孔明帮助曹操夺得袁术处的玉玺算不算?


*有开车情节,不过作者是拉灯党。


【个人看法】


文章继承胡说姬大人一向的文风,文风大气,全文浑然天成。文笔优美流畅,偏古文,文言考究,个中底蕴让人惊叹。描写细致凝练,用词准确,注重细节,而详略得当,高潮迭起,不会产生叙述拖沓无聊之感,让读者意犹未尽,无限感慨。出彩之处仍在文笔、人物刻画与人物的对话上,具体如上一推所说。再次强调,文章中各个人物的观点答辩都值得推敲细细品味,对自身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它已经能从同人作品中上升到“文学”的层面了,私以为。


官渡之战前,曹操受袭,被年少的孔明所救;遂心生感激,孔明以少年无知姓名不足挂齿为由拒绝。官拜车骑将军后,由幽兰琴音与孔明重逢,为此子谈吐举止所倾慕,两人结为好友,以知己互称——这算前期,诸葛助曹操夺得玉玺算其中情节——后曹操拜相,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为大为骄纵,孔明忠于汉室,大为失望。后孔明行加冠礼时分别,赠送玉佩以表意,孔明一去不返。后两人虽仍有重逢,可道不同不相为谋,渐行渐远,孔明心冷最终离去。大致情节如上,但还有很多精彩的小细节,比如我公瑾与孔明合奏一曲啦什么的x,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


如果说《昔》中,曹亮更多的是强制爱,所以曹亮的离别不会太让人遗憾,钟爱孔明者甚至会满意。但此文中,早先的两人是非常理解对方的。那时曹操虽行为颇有不端之处,但孔明解其为汉室倾劳,求天下安宁之心,敬佩而倾心,可用“性情虽异,志同道合”来形容。后来诸葛对曹操失望,多次劝阻不得而知后,两人终于离了心,彻底决裂,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曹亮两人的前后波折,直教人叹惋悲切啊……看完文后,我的心都是凉的。只能叹息世事无常了。另,相较《昔》,本文更为灵秀大气,少了份细腻回肠的情愫思绪,多了不少叙事论述的内容。就内容情节来讲,我更喜欢这篇。


衡阳雁去无留意,擦肩而过之憾,不过如此。然“虽有遗憾,并无后悔”,我信两人都不会忘怀这份知己之情分。


正剧历史向的文章总是难以判断到底是喜文还是悲文,与历史挂钩的东西都是悲伤的,但是也并不会痛彻心扉。他们总会在你最哀戚的时候,添一笔悲凉,再多一点淡然,告诉你无论如何,你从不会是画中人,只能伫立在未来的时间点遥远的看。在你极度苦楚之时,也得以圆满,只剩慨叹。


 


【内容摘录】


正自沉思,但听得一阵琴音,调为清商,泠然如寒波裂冰,其声悲如秋风瑟瑟入林,孟德乃颇谙风雅之人,听此曲不由点头叹道:“好曲,技已大成,惟嫌过于端方,灵动不足。”正待走过,又停下倾听,道:“非也,初听似为凝滞,然其如激流入静谭,澄澈无尘亦深不可测。又侧耳听了片刻,又笑道:“气韵浑厚,大动如静,非奔涌秋水,乃浩然沧海也。此奏曲人必胸怀锦绣,有国士之才。”


心头正绷得紧,却听得此琴音发于一墙之隔,心中一喜,绕入一条短巷,但见一处清静院落,柴扉半掩,乐音缕缕从此间传出。曹孟德停在阶上,不再向前,怕打扰了那琴音。少顷,曲罢音终,听得院落内有人徐徐吟道:(顾忌篇幅,省略之,可见原文。)


此乃曹孟德当年感伐董诸军各顾私利,内变频生,以致董贼逍遥而去,洛阳惨遭焚毁所作,今日竟有人在此吟诵。一时间百感交集,再忍不住,推门入内,那奏曲之人正凝神静思,突然有人闯入,便抬首站了起来。


一见之下,跟在后面的僚属军士不由得吃了一惊。奏曲之人原来是一尚未加冠的少年,身材颀长,面如美玉,目如秋水,仪容清雅绝伦,面容尚有稚气,眉宇间却已气魄逼人,众人见了,不由暗自赞叹,曹孟德却站在那里发愣,许久未发一言。


*


周瑜回首还顾了一下身后琴案,道:“瑜这里还有一张锦瑟,昔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闻其音甚悲,故锦瑟之音可比凄婉秋风之入幽谷。若琴瑟相合,这缺了的山川灵气便可得全。不知足下是否愿与瑜琴瑟和奏?


诸葛亮笑道:“亮愿曲尽棉薄之力,只是不知我这凡庸之人的拙技是否会荼毒了君之仙乐呀。”周瑜道:“何必过谦,请。”说罢,从案旁锦盒中取出一张瑟,纹如云锦,诸葛亮接过瑟来,以手抚之,叹道:“真灵物也。”于是对面坐下,置瑟于膝。周瑜坐回案后,指尖一转,乐音缕缕流泻而出,诸葛亮亦抬手抚瑟,琴音如清溪潺潺,瑟声便如风行水面,琴音婉转如柳丝缠风,瑟声便似烟水轻寒,琴音幽幽如泣,瑟音便簌簌如叹,琴瑟和鸣,完美无瑕。乐音柔婉清冽,真如兰香随风散于幽谷。


周瑜和乐音吟道:“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一旁那些虎视眈眈盯着诸葛亮的武士都不由得听得呆了。更兼这奏乐的二人,一个美如幽兰,一个清俊如菊,天人之乐,丝丝缕缕缭绕风中,斯景恍非人间。


*


诸葛亮但闭目沉吟了片刻,道:“将军要什么,亮都会给。”


闻此言曹孟德且惊且喜,扶住诸葛亮的双肩道:“你真的肯么?”又忽觉自己此时不该多言,心中暗自叹道:“不管你是为何,我今生怕是不能忘情于你了。”


清晨寒意微侵,曹孟德抬手将裹在怀中人身上的锦衾拉得更严些,轻声道:“为何会冷……”


诸葛亮本是闭着双眼,动也不动地躺着,似乎还在熟睡,这时却幽幽叹道:“必是下雪了。”曹孟德用手理了理他散乱的黑发,一夜缠绵,仿佛春梦一场,自己都有些不信,却又销魂如斯。抬眼望见榻前屏风,不由得一笑,原来那屏风上画的却是海棠。曹孟德道:“想起往事,你我初见时,你以海棠解语劝谏于我。我每想起此事,不免为性灵之花惋惜。人之相交,尚有咫尺天涯,何况草木,纵有情解语,亦多为人轻贱,是故重情之人必多伤怀。”


昨夜降了些细雪,至晨仍在飘落。廊前檐下,皆染玉色琼光。清晨的风里弥漫着一层灰白的薄雾,让人见了心里落寞,曹孟德觉得,这方院落此时静得出奇,仿佛与世隔绝。诸葛亮已走到廊下,细雪落在散落肩头的黑发上,融为星星点点的水滴,远望去有丝般的光泽,衬着他身上柔软的白色外衣,分外美观。那个颀长清俊的身影徐徐行走在缦回廊腰,卧波长桥间,隔了一层雾霭,竟有些模糊,他心中不禁想到‘眼前的这一幕,为何美的这般寂寞呢?’


*


送至城门口,诸葛亮请他回去,曹孟德道:“怎么也得送你出城十里才可。”见他执意如此,诸葛亮便不再相辞,两人并辔而行,缓缓出城。


此时已是暮春时节,芳草丰茂,杨柳依依。春花渐褪残红,愁莺倦蝶乱舞。两人行至城外人迹稀少的郊野,便下马并肩而行。曹孟德见诸葛亮低头不语,自己也不知说些什么才好。迎面拂过馥郁暖风,搅得离人心乱如麻。回想相识三年的种种,便觉千言万语汇聚心头,还顾身边人那若有所思的面容,满腔话语又凝在了舌尖上。


诸葛亮抬望四野,叹道:“凋残春色,慵倦之美,却更动人心。谁又能在这诱人春光里看到乱世悲苦?山河无情,不管世间几多离乱灾殃,总是笑语迎人。”


曹孟德望着身边人道:“大爱无情,你应是比任何人都明白。”诸葛亮不解地望向他,四目相接,却见曹孟德眼中有一丝迷茫。又听他道:“你我在洛阳城外,寒水之畔初见时,我当时正在生死之界,看到你的眼眸。当时几曾想到,这双眼眸便是我这一生不能自拔的情渊。你待我的情义,可谓极尽,我已无可多求,但为何我心里总觉你还有些什么是我无法看透,也无法得到的。


于是笑道:是我失态,今日送君去,心头难免烦扰万千,一时失语了。“


见路边垂柳,临风轻舞,心有所动,折下一枝,吟道:“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一面将柳枝交在诸葛亮手里。


诸葛亮接了过来,道:“纵送千里,终需一别,将军这就请回吧。”曹孟德定定站在那里,心头怅然若失。想了一下,策马追了上去,叫道:“足下且等一等。”诸葛亮勒马回望,曹孟德赶了上来,解下腰间玉佩,递与诸葛亮,道:“此物相伴我多年,今日君欲远行,请收下此玉,愿能睹物思人,不要离去太久。”


诸葛亮接了玉佩,莹洁脂玉,上刻青龙腾跃,于是收在怀中,道:“谢过将军美意,后会有期了。”便策马驰去。曹孟德待到那背影不见多时,方转身回城,心头依旧思绪万千。


*


在去往荆洲的路上,庞统和孔明并辔疾驰。行至一处高岗,孔明勒马停住,望向脚下的原野。此刻旭日初升,霞光未散,覆霜秋草,离离无涯。在那霞云灿烂的天际,一行鸿雁正乘着塞北长风翱翔而过,欲南归衡阳。孔明叹道:“我终究还是避世不得。”


庞统望着他坚毅的面容叹道:“你已下定决心么?”


孔明点了点头,道:“就算要忧劳一生,马革裹尸,亦无可悔。”庞统问道:“那你要去何处呢?”孔明笑道:“回隆中,等那个人来找我。”庞统因问道:你要等的是何人?“


孔明望向那已然远去一行征雁,道:“等那个我要辅佐他夺回汉室江山的人。”说罢,策马飞奔,驰向隆中,身后中原大地的山河沐浴在朝阳的万道金光中,送他远去。


 


 


                


【【推】】《花火》&《洪荒》by恺漠(都含有番外)。


https://tieba.baidu.com/p/499723765


https://tieba.baidu.com/p/543656657


【CP向】瑜亮。


【篇幅】短篇/短篇;共7KB;各3k左右。


【结局】均为开放性偏BE。


【雷点】


*诸葛亮人物性格略违和。


*文笔偏现代风格,但仍是文风仍为古风系。


【个人看法】


恺漠的文总有种散文诗的雅致与精巧,让人直白的感到凉意,却在淡薄中品味出几分朦胧的温暖,如饮白水,无色无味,无悲无喜,亦席卷身心,品味甜意。作者长于短篇,行文流畅,句式文艺优雅,描写也朦胧细致,略微有些诗式意识流,文字很让人惊艳。有段时间,大半篇文我甚至可以背诵熟练。不少句子可以当做文素保留嗯。


因为是短篇,两文的情节都异常简单,甚至只是截取漫长生命里的两个小小片段。总结起来,前者是诸葛亮邀都督看烟火,后者是宴会上都督为醉酒的孔明盖上披风时无意听到他的呢喃——就连感情描写也很晦涩。但是简单即丰盛,平淡即人生。那份沉浸在心底的情愫,并不丰沛,细细一缕,却惊艳了一生。就像瑜亮二人,萍水相逢,情同知己,也能回味半生。此事无关历史,无关风月,正如文中所说:“这个世界里,好像就只剩我们两个了。”这文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十分钟就能看完,却伤的我钟楞半晌。


另,两篇文的套路略微相似,都是狐狸似的军师亮用话语挑拨得都督记在心底,铭刻了一辈子。这是错过的故事,也是相逢的缘分。


 


【内容摘录】(基本放出了文章的一半x。)


《洪荒》:


初初相见时目光在彼此笑意中收敛。谁曾经的凌厉谁曾经的骄傲羽扇摇一摇就不见了踪影。 


“素仰。” 


他想过他们是否没有任何后退的余地。哪怕仅仅是不成为敌人。


*


方才接近的距离还未拉开,诸葛亮温和的吐吸迎上皮肤表层,杂夹轻微酒香。闻多了像是也要醉过去。他把自己的外套解下来披在他瘦削的肩膀上,动作像是触摸某种易碎的瓷器一般轻柔得小心翼翼。宴会上人声嘈杂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所以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关系。 


而他们是敌人。只是敌人。这样拙劣的自我安慰能持续到何时周瑜自己也不曾明晓。但他清楚这样的机会除去今晚不会再有第二次。 


这样的时间于是宝贵更甚于沙漠中的水源。 


又过去多久。 


诸葛亮一直没有醒来的迹象。周瑜的外套依然好好地罩在他的肩背上。他们就这样在喧哗的世界里辟出一片安然的空旷。对方的略高有些发烫的体温毫无间隙地紧贴着自己。 


然后。他能听到他说:(省略之,可见原文^ ^。)


周瑜惊愕地瞪大了眼。混着酒香而吐字模糊的音节,明显诸葛亮只是在说梦话。 


但这是怎么回事。那音色像是沉淀了前所未有的柔软光泽,盛大的滚烫如日光般笼罩自己。时间仿佛一瞬间静止前行,某些来自心脏的冲击在传递到四肢百骸是竟是那般疼痛以至让自己被突如其来的惊悸刺激得几乎体无完肤。 


最终毫无疑问这些时光会在记忆的翻折里最终如花朵的凋谢匆匆败去。 


然而。然而。然而在那一刻那些光线笼罩着两个模糊但是姿势暧昧的粗糙身影。 


那一刻。只是那一刻。“这个世界里,好像就只剩我们两个了。”这样的词句带着无可挽回的伤感却又温情得那般理所当然。 


“我们是敌人。只能是敌人。”这究竟是太不坦诚,抑或太过坦诚。 


*


这些在时流的洪荒里旋转而渐渐模糊微弱的声音。 


是否一如我们浮在幻觉里,我们来不及发生的爱情。


《花火》:


那些徒劳的美丽建筑在遍地狼烟之上。 


与你相遇所花费的时间真的那般漫长。


*


他所能想起有关于他们的细节不多。平日里大多是眼神杀气暗涌的交流或者费神费心的文字游戏。而真正几次没有敌意的对话内容至今已然模糊记不清模样,唯一清楚记忆的只剩两句。 


(省略之,可见原文^ ^。)


*


不知处于甚么心态甚么理由,嘴上已经说要离开的周瑜不由自主地抬起了头。 


黑暗铺就的无垠的背景色上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朵火花在上空迅速地展开来,星点的火光降落到地面。他愣住一会儿,定定地看着赤红色的火炎在狠狠地开成一朵花的形状。 


“真漂亮。” 


周瑜寻着声音的源头看见诸葛亮仰视的侧脸,精致的五官轮廓在瞬间破裂的火光里被照耀得有些模糊却意外地美丽温和。他有那么一个恍神失去言语功能,接而有些局促地接上对话而不是继续离开。 


“……啊。很漂亮。” 


不自觉柔和下来的语气。或者从未如此柔和的语气。


*


尽管自己的确直到现在还是对曹操怀有不小的敌意,但周瑜不得不在那之后的许多年中承认,那时曹操对自己讲了一句实话。遗憾的是自己当时却并未发觉。 


这果真才是我真正所想的东西。与东吴与天下都没有干系。 


他仰起头试图找寻当年的烟火当年的夜空可惜记忆都是只能浸泡一次的河流只能踏足一次的森林,过往的一切再也寻不回,最终只能在内心里不断重温那些晦暗的细节。 


(省略之,可见原文^ ^。)


 


 


 


【【强推】】《蒹葭》by蒲屋(含番外)。


【CP向】瑜亮。


【篇幅】中篇;79KB;3w左右。


【结局】开放式结局。


【雷点】


*走的《演义》路线,舌战群儒有,借东风有。内容基本就是演义中赤壁出现的情节,但更具体细致。


*有肉,但比较含蓄。


*这算缺点:对话略学究气息,也并不凝练。


【个人看法】


“沙场无情,英雄惜英雄有情,乱世寡义,君子知君子重义。”开篇鲁肃一句感慨,让我对这个作者开始敬佩,然后我为他折心。


本文走的是瑜亮文梗的套路,在框架上并无什么新意,但是在众多演义走向同人中,此篇文笔成熟优美,描写细腻生动,表达方式灵巧多变,且细节处精彩绝伦,非常值得一看——这篇文很典型,覆盖了大部分瑜亮文的套路,堪称入坑必看之作。


文章中最出彩的便是人物间的对话与对风景的描绘。景物描写细致动人,可以说是“如诗如画”,宛若名家壮丽泼墨在眼前徐徐展开,引人无限遐思,具有灵动精巧的江南风情,却也蓬勃大气,富有烟雨诗意。


而人物对话可以说是本文的灵魂所在,继承了文风,口语文言运用很准确,既巧妙丰满了人物性格,其中的论点也能成为“经典”。虽然某些话语略带些学究气息,但瑕不掩瑜,整体还是很灵巧。对话中包含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无比惊艳,甚至决意背诵(不过现在忘完了x),最喜欢的便是瑜亮两人间的小口水仗,啊特别震撼,只能叹息一句“皆为当世君子者矣”,抄记品味的本子现在仍然留着。我很赞叹作者的巧妙情思,她对瑜亮两人的关系总结太棒了,具体可见文案:虽是情之所钟,却只露水之缘。


 


【文案】


没有结局的故事,为最好了吧。


一个是思之若渴的知音,一个是神交已久的英豪。


乱世纷争,金戈铁马,二人各逞智计,棋逢对手,惺惺相惜之情油然而生。


月盈则食,潮满而落,孙刘无永日之好,二人虽是情之所钟,却仅只露水之缘。


人生聚散如浮萍茫茫,上穷碧落下黄泉,终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文章摘录】


少顷,周瑜出舱观望,孔明随后而行。但见皓月当空,繁星数点,江上波光鳞鳞,两岸山停岳峙。晚风沁寒,于萧瑟中秋意正浓。周瑜击舷而歌:(顾忌篇幅,删之,为曹相《观沧海》。)


孔明心道:人言周公瑾风雅,果然如是。“都督适才所歌者乃曹孟德昔日败袁绍,征乌桓时所作,此时吟诵恐有不妥。”周瑜笑道:“先生怎也学那些迂腐儒生,处处避忌。诗赋但为心语。人心相类,唯礼义行止不同。操所恃者,威也,我所守者,义也。然天下之志,问鼎之心皆同。我虽恶曹蛮残暴,却不可曲其志也。”这番话周瑜断然不肯当众而论。此时舟行江上,如瀚海孤岛。江风夜景,妙人相伴,周瑜坦露心声,诸葛亮却始料未及。


“当年董卓乱政,行废立之事,十八路诸侯兴兵讨伐。袁氏兄弟,韩馥,张邈之流皆徘徊瞻顾,图谋私利,唯曹孟德孤军讨逆。‘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彼时曹公忠勇大义,悲天悯人之心怀思之令人神往。只叹世事无常,人心善变。攻陶谦,破张邈,征吕布,灭袁尚,徐雍彭邺具无完卵,杀伐之烈,言血流漂杵,竟无一得免。瑜每念及此不由惜之!痛之!”


诸葛亮心知周瑜如此说,显是推心置腹,相待有如知己。见他素来英烈的面容此刻似玉般温润,眸光氤氲,直直凝视自己,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半晌方道:“都督心怀坦荡,性度恢廓,不以时论度人,亮不及也。


都督适才言道:人心善变,然亮闻屈子有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有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古来亮节忠贞之士,虽不能申志愿于君前,亦不肯背绳墨而追曲。此为臣之道也。曹操外宽和而内多欲,其心不在兼济天下而在庙堂之上。昔时力挽汉室江山,保扶天子,因其尚为汉臣,今日挟天子以令诸侯乃谓秦失其鹿。其心未变,唯天时异也。故操者,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子曰: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许田围猎,衣带血诏,其心昭然若揭。虽托名汉相,终逃不脱青史挞伐,悠悠众口。是故人心之恒远,如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灵气,不以物移,不为势变。真金入燔火而不熔,败絮裹锦衣亦可鄙。”


周瑜静思其言,深有所感。远眺江面,喃喃自语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世间当真还能寻得到如屈子这般人物么?”


“如若尚未根绝,自必还是有的。”孔明的声音自后方传来,江涛之中听得不甚真切,如梦如幻。


*


赤壁一战,焰火连天,烟云蔽日,只烧得北军船寨无存,将士丢盔弃甲,十无遗一。周瑜遣人快马向孙权报捷,另将军中事务交由程普主持,自己却独身一人于江边流连不去。信步所之,前处竟是与孔明两番相见的凉亭。初次闻琴声到此,乃谓喜得知音,立言不负。再次相约却是曲终人散,相约虚无缥缈之来世。昨日如逝水,来时不可期,只觉生命中有甚么被倏然抽去,心中空落得令人惶恐。


“周都督。”忽闻身后稚嫩童音,周瑜回首,见是侍候孔明的童儿。那童儿双手捧一木匣,道:“先生临走之时托我将此物亲手交与都督。”


周瑜伸手接过,檀香隐隐,雕镂细致,识得此物正是自己昔日所赠。打开一看,匣内锦囊素色云纹,锦囊之中果是那卷《广陵散》。周瑜慢慢展开,忽面露讶异之色。只见琴谱虽同,字迹端凝俊秀,墨色尚新,已非是早先那卷原谱。


夜潮涌起,击打江边碎石,卷起阵阵白浪。几案之上碗盏仍如前日,周瑜缓步上前执起酒杯,见其中尚余半杯残酒。凝目远眺,江水茫茫,临江雾霭中仿佛隐隐还能望见那一叶远去的孤帆。周瑜忽觉手背几点冰凉,不知不觉间竟有数颗珠泪落入杯中,不禁仰天叹道:“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吟罢举杯仰首,一饮而尽,只觉杯缘润滑,竟似犹有余温。


*(截取番外情节)


周瑜躬身遵行。一曲弹来,挥洒无际,如银河之浩瀚,若穹宇之空明,听得人心驰神摇,难以自已,至曲终而意犹未尽,余韵绕梁,不绝于耳。


临别之际,周瑜询问老者如何称呼,日后倘能旧地重游,必来拜会。老者笑道:“乱世之人有名无名复有何异?生无需惦念,死亦不必伤怀。千载之后世人又怎知这世间曾有你我?”


周瑜喟然而去,驰出数丈仍回首频顾。


 


 


【【强推】】《朱砂》by异世通梦/木马。




【CP向】瑜亮。


【篇幅】中篇;48KB;2.3w左右。


【结局】开放式结局,偏BE。


【雷点】


*内容略黑暗,文章中诸君都比较黑化。但是很合理。


*无肉。


*全文剧情向,对瑜亮感情基本没有什么提及,很含蓄。


*周瑜孙策各自因为孙权的夺权和猜忌死亡。


【个人看法】


朱砂是一种色泽亮丽的红色涂料,女子蔻丹用。有剧毒,烧化了无毒。


这是一篇非常黑暗的文,作者对历史的痕迹几乎用堪称恶意来揣度,但是丝毫没有轻浮,却意外厚重端庄。文章读起来像是在品味一个腐败的玫瑰,却吐露馥郁馨香,那是一种让人窒息的晦涩美感。行文有种凌厉的意味,就像尖锐匕首刺破心脏,刹那间窒息的快/感充沛脑海,你感到撕扯般的痛苦,却无力阻止,却沉迷于此。


作者的文笔凝练,用词准确,记叙细致生动,描写富有诗意美感。在情节处理和气氛营造上,可谓是目前所推文中最优秀的。并且文章多线并进,互为补充,结构巧妙,不会让读者感到切换生硬,可见作者的实力多么丰厚x。


本文是黑化正剧向,以历史的进程为线,一切人物都是舞台中被线牵扯的人偶,在舞台上演绎离合悲欢,故没有主角,但是人物形象并未由此弱化,反而极尽突出。读文章中,很多情节都晦涩难懂,但是当你读完结局,却会惊叹作者的巧妙构思,简直浑然天成。回忆文章,在震撼中,出现过的人物与发生的情节都会在脑海中接踵而来——不过要全然明白,还是需要认真的多看几遍文,文章中暗含的线索细节太多了。我阅读几近二十遍,很多东西还朦胧着没懂,似乎要接触到了,可是咫尺天涯。可是线索虽多,却没有多余也并不混乱,如此境界堪称一绝。


由于文章信息量较大,线索过多,无法完整概括,所以以人物为主介绍部分情节,重点的介绍还是看文章摘录吧。这篇文看了基本就像中了毒啊,完全可以拿来研究,根本看不腻。


文章含蓄地提到,少年时期的诸葛孔明是一个厉害的剑客,在吴地随兄长待过一段时间,与周瑜关系暧昧。他因孙策屠城的狠毒而无比怨恨,那时他认为,杀尽了屠城者就可以换来太平。所以与想要夺权的孙权结盟,杀死孙策,期间被斩断手骨,无法提剑,周瑜发现了他,却给他一匹马让他逃走。后来他设计杀死了叛逃的徐庶,他的挚友。孙仁(即孙尚香)是孙权的妹妹,她泼辣妩媚,多情而无情,愿意为了吴献出一切。为了不让孙权暴露,杀死爱人;嫁给刘备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无害,将相伴多年的朱砂挂掉,指甲只剩薄如蝉翼的一层……诸如此类的情节太多了,就不一一叙述。文章中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丰满,他们特点各不相同,但描写都非常出彩。文章几乎没有情感,身处乱世,无情权谋者能活,天真者只能死。正如周瑜所说“我们都是已死之人”,小乔为了名誉自刎血泊周家,孔明手染鲜血却为太平盛世而献身,他们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一切奉献出自己剩下的东西,让人叹息与哀戚。


我真的特别喜欢笔下那个黑暗浓雾中仍有星光熠熠的时代啊那种带点儿戏剧性的人性刻画,啊,特别戳心。这篇文越看越让我感慨那时代的可怕与人性的淡薄阴暗,抑郁着心情细细回味时,但仍然有某些悲壮的温暖席卷胸怀,让人甘愿去爱。
这让我想到了老王的一句话,也是让我就此沉沦在他的文字中的话(由此可见我的口味咳):我们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我的话有些混乱x,你们去看原文就好。


 


【文章摘录】


夜半的江面总会让人感到心安。船头高挂的竹笼,彻夜不眠的歌舞与桨声灯影一起入梦。江东幻影般的繁华同塞北雍凉的战火与死亡显得格格不入。侍女手握粗大的蜡烛,无法使它稳固地直立在烛台上,如豆的灯光在船篷的顶端乱晃。年轻的随从问起她是否担心中原的战火燃至此地,她以一种令人诧异的语调说道


“会的,一定会的”,她几乎没有思考,“江东太美,他们都想将它据为己有。但健儿们不会让他们得逞——孙将军会带着白袍的战士与他们决战。那一夜的江东会被载入史册”


战士们的鲜血会留在这里,而江东的繁华将会继续。她的语调如此坚定,以至于他几乎相信了她所描绘的场景他忽然注意到了她腰间的佩剑,柔荑般的素手轻轻扣在剑柄上,指甲嫣红如血,不似任何涂料染成。瞬间他认出了这个儿时的玩伴,自己的母亲曾是她的乳母。两人相视一笑,她却将手指压在了红唇上。“我是偷偷出来玩的,不要告诉别人”他应诺,随即与她谈起了自己离开江东北上的这几年。“中国饶士大夫”他笑道,引了一句自家军师的论调。“没想到还是回到了这里,在新野被人追着跑,很是落魄”


她则向自己讲述了江东近几年的变动,包括孙坚的早逝,孙策奇怪的死亡。以及江东的大都督,周瑜。他总是以银甲白袍示人,挥舞起刀剑声声作响。然而沉静时如一潭湖水,能够分辨出乐律中细微的差错。他与小乔举案齐眉,如同一对璧人。他看过很多名家所撰的琴谱,但最爱的还是一本不知何人写就的《琴经》。“刘皇叔把我派到了这个地方,很是无聊的任务。”他把弄着短剑。“一是确定军师没有叛变。二是调查一下军师19岁时到底是在荆州还是扬州。与我的抱负并不相干,但这却是我走入仕途的第一步。”


她低垂了眉眼,江上得波光将她的面目映得明明暗暗,看不清是什么表情。“应该,不是很难罢”她终于说道,随便舀了一瓢江水,抬头望向他,笑靥如花,眼角有并不清晰的闪光。“你口渴了吧。我记得你小时候很爱喝我沏的茶。船上没有茶具,我们就以江水代茶,行茶礼”她捧过竹筒,很是严苛的茶礼在她的手中如同舞蹈。一瞬间他忽然想起了多年前早春的杨柳,少女的手如同洁白的谷穗。她用指尖在竹筒边缘点了三下,凛冽的江水在期中摇晃,隐约透着嫣红,或许是江底散落的朱砂。


*


“曾经倾倒了苏州城的两个女人,竟是这样的下场——一个以一杯毒酒结束在花季,一个横死在了都督府。她竟不肯用白绫自缢,选择了这样惨烈的死法。她是要让自己的血渗在都督府,她至死都要做周家的女人。”“而你呢?孙仁”周瑜转向了孙尚香,“为了杀包庇杀死你哥哥的凶手而害死了你的爱人,你的情义又在哪里?”“我是为了孙家的大业。我恨死了那些害死伯符的人。揭发出来那些事,不但会破坏孙刘联盟,还会连带着牵扯出孙仲谋。现在正是大敌压境,一旦将真相公之于众,江东将会大祸临头。况且以后不会缺少杀他们的机会。”


“所以你也没有资格责怪我。”周瑜漫不经心地敲打着玉箫,轻描淡写地说,“我们都是已死的人,将要活下去的,是那些能够看到战争结束的人。”“不愧是周都督”,她几乎要将银牙咬碎,“真是冷酷到了极点”


周瑜的嘴角弯开了一丝浅笑“你怎么揣度我都无妨,只是比起冷酷,世间竟没人能超过那个人。”他沉吟了很久,“小乔不会是我的妻子,但她会是我唯一的夫人。”


*


他发现室内的一切都维持着先秦的风格,青铜酒盏,古老的楚国文字。时在这里停止。进出的客人是呼啸的风。外界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些早已凝固在琥珀中的标本。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打铁,铁花飞溅到他皱纹编制得快要看不清年龄的脸上。看到客人时他会热情地招待,嘴里没有牙齿,黑洞洞的一片。未谙有一种感觉,再过几百年,几千年,他还是会在这里打铁,等待史官来从他这里带走一些死去的故事,填补时间的断层。


“诸葛孔明,曾是一位侠士”老人回忆了很久,“他常来我这里买剑,和他的一位名叫徐庶的朋友。那个唤作徐庶总是兴致很高地同我讲着他行侠的过程,以及受益者对他的拥戴。高兴时还会站起来比划他同恶徒搏斗的过程,把剑舞得生风。末了总会补充一句‘最后一剑定胜负的却是孔明,他的剑法缜密凌厉得紧,一旦出手,没人能逃得过去’”


“偶尔随同他来得还有一位将军,在吴地像是很有名望,我却记不得他叫什么名字。诸葛亮常邀他一同鉴定剑的色泽,嗐,那位将军舞剑的本领像是同诸葛亮不分伯仲。但鉴赏的能力竟是强上好多,他一眼就能断定出铸剑所用的原料,甚至搁置的时间。就连我这个记不清楚自己年龄的老剑师,在他面前都紧张了起来。两人话都不多,总是来去匆匆的。”


“这样啊……”未谙沉默了一会儿,“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后来不再找您了呢?”


“这其中的原因,我也不清楚”剑师回忆道“很久以前的事,约是七八年前,诸葛亮隔了两三个月没有来过这里。我记得那天是暴雨,他忽然登门,拿出八柄剑叫我融了它,用最精华的部分再铸一把剑。他走路明显没有平日里稳了。他把银锭放到了我的桌子上,没有想好名字,等想好了再回来告诉我,我还没来得及回话他就飞一样地走了。”


老人从匣中捧出一大团步,“哗”地铺散在地上。揭开布,八剑也跟着滚落了出来。上面似乎刻有诗文。每把剑上都有半句诗,未谙将他们排了起来,在心中默念。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乐酒今夕,君子维宴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那一瞬间,未谙像是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扼住了咽喉。他的胸腔饱胀,浸泡在了一片浓度极高的幻觉中。沉默的少年与和善的将军,少女明朗的笑容,如同一朵弯折向黑暗的山花。发白的日光使他们能够看到对方的影子。未谙觉得他已经走向了正轨,逐渐接近了秘密的核心。然而他却不再想探究下去。他捂住了心口,他感到那里有他难以承受的东西,即将滴落出来,流淌如同滚烫岩浆。


他看到少女嫣红的指甲中不断抖落出美丽的,致人死命的朱砂,散到江水里,逐渐将整个赤壁渲染得如同火焰。


*


此后他的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破晓的江面上摇荡着一艘驳船。船篷顶端渗漏下来一缕阳光,将船舱内照亮如同白天。诸葛亮扬起雪白的脸,直面掉落下来的阳光。周瑜将沿岸的杨花摘下来递给诸葛亮。很多年前周瑜的身高只有如今的一半,只有爬到驳船的顶棚才能流畅地完成这个动作。而如今他们已是长身玉立的男子,那朵杨花只是触手可及的高度。


他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但他却坚信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他甚至想象,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天,他们也许会有机会并肩行走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看着对方慢慢变成白发苍苍,满面皱纹的老者。


战场上的血迹被掩埋,却仍有腐骨从雪中挣扎着拔节而出。小兵从周瑜的尸体旁边站起来,抖落身上的雪花仿佛饱满的谷穗。诸葛亮俯身向前,面容被雪光映照得一片空白。周瑜陷入白雪中的头颅在不断地安静下沉,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彻底地掩埋。指甲是刺目的嫣红,在纯白的天地间格外耀眼,仿佛当年燃遍了赤壁的夜火。残旗的一角碰到他死去的脸颊,如同春风带来的拂面的杨柳。


言毕跨上战马,率领大军继续西行。马蹄陷入了雪中的柔软的东西,不断流淌出鲜红的汁液。远处传来了苍凉的歌声,不知是《击鼓》还是《葛生》。总之诸葛亮再也没有回头。




_


明天大概会出中下【。】


文还有很多。_。我感觉我的速度也是醉了【。】

评论

热度(41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